關于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之再生水的衛生安全的探討
1、污水和再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與化學污染物相比,水中病原體具有以下特征[1]:病原體在水中的分布是離散的,而不是均質的;病原體常成群結團,或吸附于水中的固體物質上,因此其水中的平均濃度不能用以預測感染劑量;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取決于其侵襲性和活力,以及人的免疫力;一旦造成感染,病原體可在人體中繁殖,從而增加致病的可能;病原體的劑量~反應關系不呈累積性。一般認為,人被感染傳染病應具備三個條件[2]:①有病原體的存在;②具有一定的病原體濃度;③易感染體以被感染方式接觸病原體。研究污水與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對于評價使用再生水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國環保局列出了污水、污泥中可能存在的各種不同的病原菌、病毒、原生動物和寄生蟲的名單。是美國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2],表3為某國污水處理前的生物學指標,表4為我國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前后生物學指標[3~5]。
2、再生水衛生學控制指標及其標準
??檢測污水和再生水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是不切合實際的。實用和可行的方法是檢測既能指示糞便污染又能反映污水處理和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常用的指示微生物是總大腸桿菌和糞大腸桿菌。因為總大腸桿菌在環境中的出現,尤其是糞大腸桿菌的出現,意味著水體受到了動物和人類糞便的污染,也意味著許多相關病原體的存在。腸道致病菌與自然界作用的方式和大腸桿菌相似,所以總大腸菌群數的降低程度可間接反映致病菌相應數量級的減少。
??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總大腸菌群數并不足以反映病毒、原生動物和寄生蟲的存在,許多腸道病毒對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更大。以總大腸菌群數和糞大腸菌群數作為衛生控制指標的科學性受到了挑戰。不少研究者開始尋找可替代的指示微生物或可直接檢測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免疫學法和分子生物法在環境微生物學中的應用增加了在自然界中(如土壤和水)病原體微生物含量較低的時候被檢出的可能性。熒光抗體(Fluorescent Antibody, FA)法可用于個別病原體如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的定性和定量的測試。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學的應用有助于檢測到低含量的病原體微生物。這些靈敏度高的檢測方法雖然使得監測更加準確,但一般只有有限的實驗室能夠具備相應的人員和設備條件,分析時間需要長達4個星期。因此,現有世界各國經過沉淀池、機械過濾器、一體化凈水器、MBR膜、MBR膜生物反應器等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處理的再生水回用水質標準中,衛生學控制指標仍以總大腸桿菌和糞大腸桿菌為主。表5列舉了部分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再生水用于非限制性灌溉時的衛生學指標要求
下一條: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優點 | 上一條:污泥脫水設備使用的注意事項 |